亚洲体育365
天气预报:
古代土默川平原的饮食文化
来源:
编辑:谢荣霄
日期:2017-01-13
 民以食为天。一个地区的食物发展史,从某种角度讲,亦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一些资料中了解到,大约在五千年前,今土默川平原便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牧业。一些原始村落坐落于该地区的山丘平野、河畔等地。据推测,原始先民除食用肉类外,还会食用谷物,以及蒸煮食物等。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赵长城以及云中城(位于今托克托县境内)的出现,表明当时土默川平原的社会经济(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云中是三十六郡之一。及至两汉时期(前206年至220年),土默川平原出现了许多城市。从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该地区(云中一带)已经有了半农半牧的封建庄园。

    从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多寡,大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何天明先生在《两汉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的人口构成》中称,根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推算,西汉年间,呼和浩特地区(一般亦指今土默川平原)在籍居民人口约为10.8万多人;东汉时约为1.44万余人。郡、县级行政区内的国家在籍居民和戍边军、出征军,是两汉时期该地区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成。

    两汉时期,汉、匈奴、鲜卑、乌桓、乌孙、羌、疏勒、龟兹等民族交叉、生产、往来于土默川平原等地区。该地区宜农宜牧,农业和牧业成为当地的主要行业。汉朝缘边郡县所管领的籍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匈奴族虽是游牧民族,但也有农业生产活动。西汉武帝时伐匈奴,深入其地,得匈奴积粟食军。汉宣帝时期,匈奴入居漠南,汉帝下昭:北边振谷食。从国家层面,对云中等地的农业生产予以大力扶持。

    自从西汉张骞开通西域以及开辟丝绸之路以后,葡萄、石榴、芝麻、胡桃、甜瓜、菠菜、茴香、芹菜、苜蓿等产自西域诸国的果蔬,与中原产的瓜、瓠、韭、蓼、芥、葵、杏、桃、枣等果蔬一同出现在中原等地的集市上。时人的主食则有粟、黍、麦、菽、稻。大致说来,汉代北方人多食粟、麦,南方人多食稻米,边郡人则以杂粮为主食。

    至唐代(618年至907年),陆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愈加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亦甚为通畅。在前朝食材的基础上,唐代人的食物可谓锦上添花。除各种果蔬外,各种面食如汤饼、胡饼、蒸饼、煎饼、馄饨等令人馋涎欲滴。肉食则水陆兼备。而在土默川平原,一条名叫单于道的大道,其经土默川平原又经平阳抵达洛阳。凭借便利的交通,土默川人想必口福也不浅。

    此外,北魏、隋唐时期的土默川,酿造业也比较发达,而酒和醋的原料均为粮食。《呼和浩特工业史》称,该时期,这一地区(盛乐、丰州)的酿酒原料是大麦、碗豆、米、谷等。据此推断,这一时期,当地的农业生产似已较为普遍。

    据一些资料介绍,辽统和十八年(1000年),土默川平原(丰州滩)人口仅为1.4万人(不包括东胜州人口)。而在金代末年,该地区人口已增至22.55万人。元代初年,该地区人烟亦相当稠密。诗云: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元末明初,连年的战事使该地区几成鬼域之地。直到阿拉坦汗驻牧该地区之后,其社会经济才得以逐步恢复。农牧业也才得到逐步发展。

    清初,土默川平原总体进入农业社会。据陈弘法先生有关文章,1656年1月,俄国使者巴伊科夫到达呼和浩特(归化城)。时值清初顺治年间。在其的报告中,有如此描述;(归化城)整个郊外都是耕地种植的作物有糜黍、小麦、大麦、燕麦、亚麻及大麻等等,还有瓜果蔬菜”“油料作物

    据《呼和浩特工业史》载,明清时期,归化和绥远两城建成后,市内的磨坊多了起来。大体从清光绪十五年到民国初年,新旧两城的六陈行(即磨坊)约有35至40家,其中部分商号兼营酿酒,极少数附营土榨植物油,主要产品有面粉、莜面、小米等和胡麻油、芥籽油等。食品加工业亦日趋繁荣。经济小吃、南北大菜、四季名菜、各种糕点、炸糕、粉条、酱菜等等,不胜枚举。

    土默川平原,从原始农业和牧业社会,发展到相对比较发达的农业社会,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期间,每当出现战争、干旱等天灾人祸时,社会经济便会出现倒退——田园荒芜、人口锐减。反之,则是黍浪翻卷、牧歌悠扬,人烟稠密。而当地的饮食文化也经历了由粗糙到精细的历程。大致推测,至少从汉代开始,土默川平原农人的食物便以谷物为主,肉食为辅。到了清代,土默川人的食物则更为丰富多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