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体育365
天气预报:
二十四节气从何而来:古人认为是阴阳二气的流转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
日期:2016-12-06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积肥料找肥源;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据媒体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那么,节气究竟从何而来?为何要设置节气呢?

传说节气的创立者为黄帝,此说未必准确,但中国商代即已使用阴阳合历,由于太阳、月亮运行时间的差异,要将两者合并,就必须设置闰月,而设置闰月必须以节气为参照,所以节气成了中国历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甲骨文中,已有“日至”“日南”的字眼,“日至”即夏至,“日南”即冬至。到周代时,《尚书》中明确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已经将春夏秋冬用节气分开,在《逸周书》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

至迟到战国时,已有二十四节气说。不过,当时的名称与今天略有不同,比如《吕氏春秋》中的“始雨水”,大概是后来的“雨水”,“霜始降”大概是后来的“霜降”。

到《淮南子》时,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已与今天完全相同,而《淮南子》成书于西汉,这意味着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如《管子·乘马》所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活动。

虽然二十四节气细致地反映了我国四季交替的气候特征,含有时令顺序、物候变化、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标志性意义,不过二十四节气也在不断变化中,并不僵死。

根据测定,我国从1961到2007年这46年间,气温整体上升,其中雨水、立春、惊蛰三个节气增温最快,全国分别增加了2.43℃、2.37℃和2.21℃。这就导致了节气整体提前,北方半干旱地区尤其明显。特别是1998年至2007年这10年间,大寒天数比上世纪60年代减少了56.8%,而大暑天气则增加了81.4%,可见,靠节气不能太僵化,毕竟节气反映的是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随着时代、地域的改变,节气也会发生变化。

节气与农业关系紧密,为了方便生产,古人将其写成诗歌,以便于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二天。    

本文主要内容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附件下载: